2017年现役NBA身高排名大盘点

2025-10-02 6:25:15 体育信息 daliai

想知道在2017赛季的NBA里,谁是球场上更高的那群人?身高不仅决定篮板、封盖和低位对抗,还常常让球迷们把目光聚焦在“高个子大战”这几个字上。今天这份清单,按身高把当年的在场球员拉出一个排行榜,看看谁在身高这个维度上敢说话,谁则在臂展、脚步和位置转换上弥补了高度的差距。你会发现,身高并非唯一的胜负手,但它确实是一张开场白,让你在赛前热身阶段就能感受到天花板的存在。干货、花边、笑点一个也不少,走起!

之一名:Boban Marjanović,身高7英尺4英寸(约2.24米),在2017年的NBA里几乎成了“移动的柱子”。他站在中锋位置时,防守端像一道不可逾越的墙,进攻端则像一道巨大的谜题,队友把球传向禁区,就像把棋子放在棋盘的核心格。Boban的身结构让他成为对手低位出手的噩梦,单臂环抱篮筐的画面经常成为场上更具冲击力的记忆点。粉丝们戏称他为“悬浮的高塔”,上场时现场的氛围就像升空的热气球,观众的欢呼声直接被他的身高放大了。实际对抗中,他的身高带来的视野优势和封盖触及范围,让球队在挡拆和转移球路上多了一份稳健。若你在和朋友聊到“高个子对决”,这位7英尺4英寸的巨人绝对是他们口中的“现实版巨人传说”。

第二名:Kristaps Porziņģis,身高7英尺3英寸(约2.21米),被媒体和球迷广泛称作“欧洲对空中猛兽的接力者”。Porzingis在2017年的比赛中,凭借出色的臂展和远投能力,将场上空间拉得像拉长的弹簧。对位他时,防守方不仅要面对高大身材,还要应对他在三分线外的威胁,甚至能从中线发起号称“泳道射击”的远距离投射。Porzingis的身高并非单纯的垂直高度,他的臂展和灵活度让他在高位单打和切入后撤步的动作中都显得异常从容。场上若出现空中接力时的“海绵状”伸展,他很可能就是那位把球从天花板接回自己的球员,成为对手防线中最活跃也更具威胁的旗帜。为了他,球队的外线防守需要额外的警觉,因为Porzingis随时都可能把篮筐下方的空间变成自己的舞台。

第三名:Rudy Gobert,身高7英尺1英寸(约2.16米),他在防守端的影响力被球迷和记者形容为“高墙效应”。Gobert的臂展和站位能力让对手在他面前很难找到稳固的进攻角度,封盖、保护篮筐、影响投射,他的存在把对方的低位进攻折算成一段段“徒劳的试探”。他是那种在集体防守中不喧哗但极具威慑力的角色,常常让对手在进入禁区前就得对篮筐进行再三评估。也正因为他的身高与臂展,防守端的篮板保护往往变成球队的“第二得分点”,让对手在拉开进攻节奏时必须额外考虑Gobert在油漆区的覆盖范围。比赛中,当你看到对手想在篮下强打时,Gobert的身影像一道刮风般的高墙,逼得他们在出手时机和角度上做出更多权衡。

第四到第七名:同样是7英尺左右的身高梯队,分别是 Joel Embiid、Timofey Mozgov、Dirk Nowitzki、Hassan Whiteside。这四位在2017年的共同点是身高接近但风格迥异。Embbid以天赋和技术的混合体著称,虽然还处在成长阶段,但他在高位的控场与中距离的把握已经让人看到未来的巨星潜力。Mozgov则以稳定的钉子般的篮下站位闻名,防守端的定位和球队的轮换配合都离不开他的存在。Dirk Nowitzki作为一个近年逐步向射手型大前锋转化的典范,7尺身高加上柔和的投射手感,让他在对手防守者习惯于重心偏前的情况下,仍能在中距离投射中保持杀伤力。Whiteside则以爆发力、防守覆盖和篮下二次进攻的能力著称,身高带来的冲击力与移动速度之间的平衡,是他在场上工作的一把“重型工具”。这组选手告诉人们:身高并非单纯的高度,更多的是与运动能力、步伐、触球时间等因素的协同作用。

2017年现役nba身高排名

第八到第十一名:在6尺11英寸(约211厘米)以上的高度段里,DeMarcus Cousins、DeAndre Jordan、Karl-Anthony Towns、Marc Gasol四位同样属于“高但会打篮球”的典型。他们来自不同风格的球队,却在身高的相同区间里展示了不同的篮球性格。Cousins的强力进攻和对篮筐的强占让对手在防守端不得不打起更硬的对抗;DeAndre Jordan以空中接力和挡拆后的篮板控制著称,是任何防守体系中的“极简原则”执行者;Towns的技术性更全面,远投与低位脚步都具备,加上他的跑动,让对方无法忽视他在地面上的覆盖速度;Gasol则以经验和篮球智商著称,纵横场上在进攻端的组织与防守端的覆盖都建立在对位高度的理解之上。合起来,这四人呈现出在同等高度条件下的多样化战术解法,也让“身高等级”具备了更多层次的意义。

第十二名:Al Horford,身高6尺10英寸(约2.08米),他用稳定的基本功和球队的空间拉扯能力,弥补了与其他7尺级球员的身高差异带来的不利。Horford在场上的作用更多体现为“组织+对位覆盖”的综合体,他的传球视野、脚步移动以及位置感,在高个子阵容里往往为队伍带来更高效的进攻节奏和更稳健的防守覆盖。尽管不以灌篮和封盖为自己的招牌招式,但他在篮下与外线之间建立的“桥梁”作用,使他成为对手在高强度对位中的一个稳定变量。接下来如果你把注意力放在身高以外的变量,Horford的传球选择、横向协防和对位切换都值得细细研究,这些细节往往决定了比赛关键时刻的胜负。

在这份2017年现役NBA身高排名的清单里,身高只是一个维度。真正推动比赛的,往往是臂展、跳跃、脚步、耐力、技术能力以及对比赛节奏的理解。你会发现,虽然Boban的身高压制力最直接,Porzingis的空间拉扯能力更具“未来感”,Gobert的防守覆盖更具压制性,但最终把胜负定在场上的是球员对位置的理解、对时机的把控,以及与队友之间的默契协作。换个角度看,这也是电竞选手和体育健身教练们常说的“操作与视野并重”的道理。你更看重哪位球员的身高带来的战术价值?是那种能改变你在禁区想法的高大攻击手,还是那种能通过覆盖范围和节奏控制将比赛推向你需要的轨道的人?

如果把2017年的身高排行榜变成一道脑筋急转弯,答案其实藏在每个人的打法里。Boban的身高像一座迷你城墙,Porzingis的臂展像一把伸缩自如的长矛,Gobert的反应速度和封盖能力让他成为高位守望者,Embiid、Mozgov、Dirk和Whiteside则用不同风格的技巧来证明“高度只是起点”。而像Cousins、Jordan、Towns和Gasol这样的球员,则用丰富的技术组合去平衡高度带来的局限,向联盟证明:高个子也可以玩出灵魂和节奏感。走出球场,你也能看到这份身高分布对球迷互动的影响:奶爸级的身高对话、球馆里的“7英尺以上就跃起来”的笑话、以及在社交媒体上关于“篮筐下的高墙”与“空中飞人的对话”这类有趣的讨论点。到底谁才是2017年真正的“身高之王”?或许答案并不只有一个,而是由观众、教练和球员共同定义的一个动态过程。你觉得下个赛季的 tallest list 会不会被新的身高数据打破?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 *** :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